中医养生之道

时间:2018-03-09 10:47 作者:admin


    中医认为:人类必须顺应自然,适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的变化。人不可能长生不老,人类对衰老和死亡无法抗拒。但可以通过防病和治病,以保持健康的体魄,使之延缓衰老,益寿延年。因此,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疾病是延缓衰老,益寿延年的关键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可以概括为:未发→萌发→初发→己发四个阶段。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,养生的方法,应有所侧重。如未发阶段侧重于“养”,萌发阶段侧重于“防”,初发阶段侧重于“调”,己发阶段侧重于“治”。

    养IMG_256养,即“养成”。适应于疾病的″未发”阶段。《素问上古天真论》所云:上古之人,“……。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居,而尽终其天年。今时之人不然也,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竭其精,以耗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,故半百而衰也。”这里明确的告诉了人们,要做到延缓衰老,颐养天年,必须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,懂得一定的养生术数和规律。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点:

(一)起居有常:即生活有有一定规律,起居要顺应四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,如根据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的道理,春、夏季要晚睡早起,秋季要早睡早起,冬季要早睡晚起等。
(二)食饮有节:一日三餐要有定时,要根据四时气候变化选之相适应的食材,食饮不宜过饱,要有节制,要做到,五谷为养,五畜补益,五果助之,晕素搭配,营养均衡以养五脏。
(三)不妄作劳:要适度运动,但不要过度劳累,做到劳逸结合,动静结合。
(四)房室有度:性生活要有节制,不要务快其心,淫乱无度,切忌“醉酒入房”。
(五)恬淡虚无:即生活淡泊质朴,心境平和宁静,外不受物欲之诱惑,内不存情虑之激扰,达到“物我两忘”的境界。

防,是疾病的“萌发”阶段的养生方法。中医有“治未病”的思想,所谓“治未病”,包括了三个方面:无病先防、有病早治、既病防变。“无病先防和有病早治”,讲的是防病。而“既病防变”,则是发病以后必须注重的方法。如何防病,最主要是要针对人体发病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进行预防。如《素问上古天真论》云: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。……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从安来。”;《金匮》云:“若五脏元真通畅,人即安和。客气邪风,中人多死。千般疢难,不越三条,一者,经络受邪,入藏府,为内所因;二者,四肢九窍,血脉相传,为外皮肤所中也;三者,房室、金刃、虫兽所伤。以此详之,病由都尽。” 还说:”若人能养慎,不令邪风干杵经络,适中经络,未流传藏府,即医治之,四肢才觉重滞,即导引、吐纳、针灸、膏摩,勿令九窍闭塞;更能无犯王法、禽兽灾伤,房室勿令竭乏,服食节其冷、热、苦、酸、辛、甘,不遗形体有衰,病则无由入其腠理。 以上原文,对于如何防病作出了回答,可归纳为以下几点:
 ( 一) 疾病发生的原因有三,一是内因;二是外因;三是不类外因。内因是真气不足,精神失守。外因则是外邪,即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。同时内因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据,外因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条件,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,即所谓“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从安来”。所谓不类外因则是指,金刃、虫兽所伤,违反王法而刑伤,房室竭乏之精伤。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等意外伤害。
(二)疾病的传播途径是由外而内。即先皮肤腠理→经络→四肢九窍→血脉相传入脏腑。
(三)防病的方法:

 

无病先防:
(1)内养真气,外慎风邪,不令邪风从皮肤腠理干杵经络;
(2)避免金刃,虫兽及其它意外事故的发生等。
(3)不违“王法”免受刑伤,节制房事,勿伤肾精。

有病早治:
(1)防止形体所伤,根据时节、病邪、病性的不同禁用寒、热、酸、苦、辛、甘等食饮和药物。
(2)勿令九窍闭塞,四肢才觉重滞,立即采用导引,吐纳等运动疗法和针灸按摩等物理疗法进行治疗,将病症消灭在萌芽之中,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。


调,即调理,主要是调体质,即“初病阶段”,通过调理,使其康复,避免发展成“已病”的养生方法。近似于现代的“亚健康”调理。调理“初病”方法,要在结合养和防的基础上以食物为主来进行调理:

 ( ㄧ) 调体质
中医根据人的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,分为阳虚体质、阴虚体质、气虚体质、血虚体质。由于气属阳,阳虚和气虚常为并见。统称为阳气虚。阳虚多寒,故又有“虚寒体质”的说法。血虚属阴,阴虚和血虚常为并见,故又称为阴血虚。阴虚多热,故又有“虚热体质”的说法。
(1)虚寒体质的表现,主要以倦怠疲乏,手足冰凉,为主证,应多食甘温之品,称之为“温补”。温补的食物有:牛肉、羊肉、黄鳝、红枣、桂圆、淮山、苡米等,若有内寒者,可在食物中加干姜、肉桂、附片等中药温阳祛寒,若兼有表寒的则可在食物中加用生姜、桂枝等中药以及䓤蒜、辣椒等品兼以解表散寒。
(2)虚热体质的表现,主要以头晕目眩,手足心发热为主证。应多食养血滋阴之品,又称之为“清补”。以食寒凉的食饮为主。如雪梨、甘蔗、葡萄、石榴、黄瓜,萝卜、波菜等,若以阴虚为主的,可在食物中,加参须、麦冬、枸杞、菊花、百合等中药,养阴清热;若以血虚为主的,可在食物中加当归、阿胶、熟地、芍药、川芎等中药,补血活血。

 

(二)调五脏
五脏是指人体的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。五脏各有其功能,并且相互关联,相互配合,维系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。因此,五脏的虚衰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否。所以在疾病的初发阶段,用食饮调理五脏十分重要,在食饮调理中,中医认为五色(绿、黄、白、红、黑)、五味(酸、甘、苦、辛、咸)与五脏的有一定的关联。五色配五脏:绿色食物养肝,黄色食物养脾,白色食物养肺,红色食物养心,黑色食物养肾;五味配五脏: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咸入肾,甘入脾。适之则补,过则有害。如酸入肝,如果过酸就会伤击脾脏。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。所有这些理论在食物养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。后人根据这些理论总结了以下分别补益五脏的食物,可在调养五脏中作为参考:
(1)补心食物:桂圆,莲子,小枣,小米,草莓、猪心。
(2)补肝食物:乌梅,蜂蜜,葡萄,枸杞,猪肝。
(3)补脾食物:山药,南瓜,土豆,白扁豆,黄豆、猪肚。
(4)补肺食物:百合,枇杷,银耳,梨、猪肺。
(5)补肾食物:核桃,栗子,芡实,黑椹、黑芝麻,海参、猪腰。
治IMG_259治,适应“己病”阶段,是“养生”最后的一道 坎,十分关键。对于治疗疾病,中医诊断思维全面系统,治疗方法独特多样:

 (一)  理论基础:整体观念,脏腑经络学说,阴阳五行学说。
 (二)诊断方法:望、闻、问、切,四诊合参。审证求因,辨证施治。
 (三)治疗方法:
(1)辨明阴阳气血寒热虚实,采用正治与反治。正治:寒则热之,热则寒之;虚者补之,实者泻之。反治:热因热用,寒因寒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。
(2)分清标本缓急: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,标本兼治。
(3)辨病与辨证结合,以病机为核心,采用同病异治,异病同治。
(4)以整体理论为基础,采用上病下治,下病上治。
(5)以五行学说为指导,治未病,既病防变。如肝木克脾土,如肝有病,在治肝的同时治疗脾脏,防止疾病漫延。
此乃中医治病的精华。作为医者必须精学精通,融汇贯通,运用于临床实践。非医人士对中医治病的方法也应有所了解,不但对配合医者治疗疾病有所帮助,同时也可有利于走出养生的误区,达到科学养生的目的。

    综上所述,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在防病和治病过程中,中医的养生方法上也应循序渐进。未发阶段,要以养为主,顺应自然变化,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,建立恬淡虚无的生活态度;萌发阶段,要以防为主,内养真气,外避风邪,用“导引吐纳针灸膏摩”等运动疗法和物理疗法,防止病邪侵入肌体入脏腑,把病症消灭在萌芽之中;在初病阶段,则要以食物调理阴阳气血,脏腑为主,以堵绝疾病的发展;在己发阶段,则应审证求因,辨证施治,运用独特多样的治疗方法,立法处方,用药物治疗。从而提示人们,中医对于药物养生十分慎重,只有在己病阶段才以药物为主予以治疗。因为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,既可治病,也可致病,即使用食物调理也应注意食物的五味、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,近其所喜,远其所恶,补食要有度,补之太会适得其反。

    人们在养生中,要走出“养生就是进补”的误区。不要滥补滥食,建立科学的养生观。在选择和使用名目繁多的保健品时,更要慎之又慎。我国历代皇帝,都十分看重养生,追求长生不老,但都适得其反。据统计,上下几千年,能活到八十岁以上的皇帝仅有五人,而半百而逝的,五十岁以下逝世的有二百二十四人。三十岁以下逝世的有一百零七人。究其原因,与其过食山珍海味,滥用补药丹药;看重权贵,不能恬淡虚无;嫔妃成群,纵情淫欲;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有关。今时之人应以为戒。